close

2008/06/09 【聯合報╱記者張錦弘、林嘉琪/台北報導】

昨天是端午節,也是詩人節,名詩人鄭愁予感嘆,香港中學規定學生必修「詩創作」,台灣學校不教寫詩,學生鑑賞新詩的能力也較薄弱,他建議老師新詩教學,可從「我」出發,讓孩子發揮聯想力,寫出第一個詩句。

台灣不論國中基測、大學學測或指考,國文每年必考新詩題,鄭愁予的詩也常入題,但每次考完,很多考生總覺得新詩比古詩詞還難懂,甚至有基測考生把余光中的詩當成古詩,不知他是現代人。

鄭愁予解析,他寫詩重節奏,用詩來表達語言的音樂性,他每寫一個句子,都會先在腦中默念,等寫完後,再念給太太或別人聽。好的詩,念起來有節奏感及內韻存在。

一首結構完整好詩,還要兼顧場景、人物、時間,能產生戲劇性。

鄭愁予以他的代表作「錯誤」為例,場景設在春天的江南;主角有兩人,一人騎馬,另一人在癡癡等待;時間過程也有兩種,一人可能已等待很久,另一人只是騎馬路過小城,是過客,但經過小城之前,也可能已期待很久。

他說,「錯誤」其實承襲古典詩詞裡的「閨怨詩」,觸及愛情及倫理的天人交戰,只是他採用現代語言、西方技巧來寫。

很多年輕學生覺得新詩要比文言文難理解,鄭愁予認為這只是思維的不同,「詩有自己的氣質,它用抒情的方式呈現。」詩的語言要精確,更要培養想像力和聯想力。

教新詩創作,其實並不難。他建議老師,先讓學生試寫一個句子,第一個字可用大家最熟悉的「我」當開頭,接下去可想像「在什麼時候」、「做什麼動作」,一首創作的「主體」、「時間」與「內容」就已完備。

他強調,還要能引導學生聯想,從具象的事物引申到別的意象,表達方式更多重,更具藝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nese9727 的頭像
    chinese9727

    台北縣立溪崑國中-國文園地

    chinese9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